每走访一间岭南古建筑,便是一次与历史擦肩而过的经历,不一定记录的都是完整的故事,但书写者却应以虔诚的心灵,做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……
书院内保存得最好的建筑便是眼前这间香亭。
莲峰书院也是如此,它与丰宁寺一墙而隔,两者有着怎样关系?那副写有“莲峰”二字的对联为何镌刻在丰宁寺门口石柱,而集教育、政治、经济于一身的莲峰书院大门石柱上却无一字半句留下……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,但这便是事实,并非他人弄错所致。
紧闭大门的莲峰书院,门内却是春意盎然。
饱经历史风霜的百年书院。
莲峰书院(右)与丰宁寺(左)一墙之隔。
莲峰书院长期缺乏维护,大门常年紧闭。2015年4月中旬,记者来到这座石湾最有影响力的百年书院。
莲峰书院的由来
莲峰书院位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镇中路上,行走石湾,莲峰书院是最易被路人关注的一座古建。
院门长期紧闭,墙壁斑驳陨落,显得年久失修。沿着台阶走上,地面灰尘不少,被人放置了一尊关公小泥塑,周围零星插着香火,可见有人常眷顾这里,期待这座古书院神灵庇佑。
书院前方并列两块石碑,自左到右分别是丰宁寺、莲峰书院。石碑上镌刻两间古建筑的历史沿革。
莲峰书院建于康熙五十七年(1718),嘉庆二十年(1815)增建奎星楼,为石湾七堡乡绅捐建“倡兴文运七堡会课之所”。1998年被佛山市列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属于丰宁寺的石碑,则写着丰宁寺始建于明,清代康熙、嘉庆、同治及民初年间多次重修,亦是清代石湾八景之一“莲峰昼市”的中心地带。可见其出名比莲峰书院更早。
站在两座建筑中间,发现两处大门建筑风格非常相似,甚至房柱上的石狮、门口的石柱几乎一样,最特别的是,丰宁寺门前两边石柱写着“兰若宝光腾,碑版尚寻前代寺; 莲峰灵气绕,风云犹护古时山”,侧面写着“清咸丰年,佛山人刘瑶光敬送”,证明此次捐赠石柱是在咸丰年间发生。
但莲峰书院的石柱空无一字,不像其他古代书院应有之书香风范。曾有媒体在古迹中找不到“莲峰”任何旧字,却看到丰宁寺石柱写有“莲峰”二字,便以为丰宁寺门前对联的对象是莲峰书院。
广东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专家梁诗裕,退休前在石湾文化局工作,1989年莲峰书院被文化部门接管后,书院维护则是梁诗裕主要工作之一。梁诗裕告诉记者,那副对联属于丰宁寺,莲峰书院以前有木质雕刻的对联,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丢失,对联写了什么内容,也无人知晓。
随着略高的台阶走上莲峰书院,视觉上有明显爬坡之感。梁诗裕介绍,以前这个区域是一座山岗,山脚在现今石湾公园对面,山腰便是丰宁寺与莲峰书院位置,随着岁月流逝,山顶早已被人削平……据石湾老人介绍,过去山岗上满是茂密的树木,有人为山取名大帽岗,后有人觉得名字不雅,看其山岗春夏之间常常云雾缭绕,又给它取名大雾岗,到后来又有文人为其取名莲峰。
据说,明代时建立的丰宁寺香火极旺,也带旺了一个贸易集市:莲峰山脚则是卖鱼、卖肉的商贩聚集地,他们从天亮卖到晌午;而丰宁寺门外一直延伸到山顶则是卖布匹、衣服、香烛、纸笔、书籍的商摊,从天亮卖到天黑,热闹非凡,清代将此盛景形容为“莲峰昼市”,并列入石湾八景之一。
先做书院,后做地方“议事厅”
描述莲峰书院功能时,后人更愿意将莲峰书院与长沙的岳麓书院、西樵的三湖书院进行比较。
佛山文物专家吴庭璋告诉记者,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,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,作为七堡内54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。 史料记载,为保障书院运营,莲峰书院拥有自己的产业,除店铺、田产收入,就连当时丰宁寺的收入亦归莲峰书院。然而清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,香亭之后的楼房建筑被大火烧毁,从此书院承担的教育功能不复存在。
梁诗裕研究发现,莲峰书院虽为七堡内54个村庄子弟教学,从书院走出过哪些知名的学生没有留在任何记载,不过有趣的是,当年状元伦文叙曾在莲峰书院山脚卖过菜。
“清代光绪年间,有人在焚毁的废墟上建起奎星楼,并将奎星楼建成七堡乡绅议事的地方,光绪十年(1885)又设七堡团练总局,成为七堡以石湾为中心的政治、经济中枢,在此后近四十年的石湾地方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在《重建莲峰书院题名碑禁例》里面列有十二条禁例,其中提到如“如贪图方便,擅进院内叙欢……如违议罚”。“莲峰书院右有丰宁古寺,建醮甚多,一坊一姓之醮不许混扰院内,即合众功果亦不得入院妄作坛场,倘在寺建醮,擅行开门,齐叙议罚缘首”。从中可以看出,当时的莲峰书院从最初的书院功能变成一间森严的地方事务议政厅,由七堡士绅订立的一系列禁例,得到了官府的认可与支持。
从清代至民国,莲峰书院经历无数次修缮。这些经过以及书院大事记被镌刻在书院门内的左右墙的石板上,记者依稀可以看到,石板上刻有“捐款人的记录”以及书院曾经发生过的大事。
今非昔比的书院
近年来,在无数报刊与网络中,人们很容易地获知有关莲峰书院的资料:“书院建筑组群由山门、香亭、正殿及奎星楼等组成,占地约650平方米,是佛山内现存较好的一处清代书院建筑群。院内房舍宽敞,环境幽雅,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各类建筑木石雕刻用材优质,工艺精湛,是了解清代粤中地区书院建筑的一处珍贵实例……”
走进莲峰书院,发现那些文字仅是百年前莲峰书院的记录。梁诗裕谈到,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,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,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。即便在晚清乃至民初,莲峰书院都得到多次修缮扩建。
“可以说,清末的那场大火令莲峰书院失去以往的光彩,书院大门到香亭位置未被大火影响,而香亭之后的一些房屋建筑却被焚烧,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被修缮,建了奎星楼。”
在记者看来,经历百年沧桑的莲峰书院,与旧景描述相差甚远。保留下来的香亭,修补后的屋顶上,几块透明塑制品虽将光线引入亭内,却失去了古味。
庭前、庭后种满了被人精心种养的盆景以及榕树、竹子等植物;香亭右边,种上不少有一定年份的榕树、芒果树,树下放有不少闲置已久的石凳、石桌。移步向下走,看到一棵芒果树,枝叶茂盛。多年前,梁诗裕曾请教园林专家,得知这棵芒果树至少有一百多岁。
书院后端则是名为“奎星楼”的两层楼建筑。据梁诗裕介绍,这房屋属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,砖混结构平屋,是当时石湾最早使用水泥修建的房屋之一,现属文物保护单位。1989年,石湾镇文化部门接管了莲峰书院后,时任石湾区文化局副局长的梁诗裕,时常在魁星楼办公,维护园内的花草、建筑,在这里足足“看守”了十多年。
几经波折的命运
回归文化部门之前,莲峰书院命运几经波折。
抗日战争时期,莲峰书院连同丰宁寺,曾为日寇占据,丰宁寺内供奉的陶塑佛像据传被日寇偷走;新中国成立初期,解放军也曾在此驻扎部队。
新中国成立后,书院曾被作为老人院之用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莲峰书院一带成为佛山地区化工机械厂区,奎星楼当作职工宿舍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社会各界纷纷提出恢复丰宁寺和莲峰书院,直至1989年,丰宁寺和莲峰书院才被石湾区文化局接管。
由于各种原因,莲峰书院至今无较大规模的修缮工作,书院大门常年紧闭。近期,记者了解到,禅城区文化部门将在下个月向社会求证意见。
据了解,莲峰书院今后的命运,大致有三种意见。由于莲峰书院与丰宁寺一墙之隔,有市民提议,恢复丰宁寺同时,修建莲峰书院的原貌;其二,莲峰书院一直由文化部门接管,因此将其变成与教育相关的主题性博物馆;其三,将莲峰书院建成开放式的公共文化场所,成为市民寓教于乐、休闲、娱乐的旅游景区。
- End -